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

內湖五期

內湖五期 精采可期
北區房屋 彭培業 2007/7/10
【字體】放大 | 正常 | 縮小

作者:彭培業


就業、捷運網絡、倉儲物流、商圈 形成強力買盤

內湖五期重畫區位於中山高速公路、成功路、麥帥公路及舊宗路圍起的區塊,俗稱羊稠小段,面積高達42.31公頃。重劃區內去年整理完成,已進行配地。去年年中該區土地成交在45萬到50萬上下,短短一年不到,昨(3)日台北市政府標脫16筆五期重劃區的抵費地,最高紀錄已經拉到每坪118萬,漲幅高達一倍以上。


內湖五期重劃區標地突破區域行情新高,內湖科學園區從2003年SARS過後,房價約25萬初頭,如今華固名人道、華固碧連天和長虹凌雲等建案,每坪成交突破50萬元,漲幅高達100%。


內湖房價高檔盤旋的原因,不外乎是近十萬就業人口的支撐,加上內科園區的持續擴張,美麗華商圈更趨成熟,而且捷運內湖線2009年完工,捷運網絡也持續增建中。其中內湖五期重劃區緊鄰內湖科技園區,以舊宗路連結大潤發、家樂福等大灣南段賣場、倉儲批發物流區,遠至大灣北段美麗華商商業娛樂圈,將形成一個功能完整的多功能園區,發展潛力十足。


長期來看內湖地區房市具有多項利多因素支撐,即使最近台北市成交天數拉長,內湖挾著科學園區新貴的強力買盤,未來仍是大台北房市最受矚目的焦點熱區。

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

Google 面試經驗

http://bbs.51testing.com/archiver/tid-69127.html

Moblie Protocal

網路轉載~

根據我在奇美通protocol的情況
: 可以學到兩種一般性的技巧
: 1.寫程式的技巧
: 現在科技業都離不開程式
: 尤其是C語言又很廣泛
: 到哪都會用到(當然是指軟體RD囉)
: 2.待人處事的技巧
: 當然這個技巧在任何工作都會學習到
: 這裡就不多說了
: 另外也可以學到兩種比較專門性的技巧
1.Protocol的知識
: 這部分應該就是你所說的「侷限」吧
: 的確做driver或寫UI(人機介面)的知識
: 將來可以繼續使用的機會比較大
: 但protocol也沒有說非常窄
: 2G手機的知識也可以轉換到3G
: 甚至是無線網路等等
: 2.讀spec的技巧
: 因為每個組織寫spec的方式都不大一樣
: 我讀過WiMAX、WiFi和2G的spec
: 的確寫法並不一致
: 但同樣可以練習閱讀英文文件的能力
: 講到這裡我得討論一下「專門」知識的「侷限」和「稀有」
: 用比較誇張的例子來形容好了
: 像是掃廁所這種技能很一般吧
: 任何一種公司都需要這種技能吧
: 可是就因為這是人人都學的會的一般技能
: 所以沒有前景也沒有賺頭
: 但如果今天你擁有處理公司併購的才能
: 一次專案就不知道賺多少錢
: 因為這種技能是很稀有的
: 所以也可以說知識有分成「橫向」與「縱向」
: 看你自己的人生規劃與自身性格比較適合那種方向
: 將來才不會沒入茫茫職海中

晶片廠愈來愈包山包海,感覺系統廠主要還是看design house的support
那design house的protocol team的工作內容也跟系統廠一樣嗎?
還是說會自己開發protocol?(code應該會,methodology應該不會)
像GSM,GPRS,EDGE,3G,WiMAX這些spec就很繁雜的,都是跟國外買吧?
那像WLAN的protocol也需要跟人家買嗎?還是自己做掉了?
如果都是買的話,這樣的工作會不會感覺是偏向protocol testing?
推 abcdefghi:晶片廠負責提供解決方案=>晶片+軟體+電路圖,系統廠負責 09/18 21:14
→ abcdefghi:量產(+客製化)=>產線,cost down,測試,在晶片廠沒辦法提 09/18 21:16
→ abcdefghi:供夠成熟的解決方案時,系統廠才需要自己養人解決軟體和 09/18 21:17
→ abcdefghi:電路上的問題,"系統廠"這個名字取的太好聽了,說穿了,其 09/18 21:17

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

為何我沒錢-迷思148》貪婪啟示錄

為何我沒錢-迷思148》貪婪啟示錄

‧李雪雯 2007/08/30
當每一位投資人都能精明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,並且做好正確的資產配置動作時,才能夠讓自己的資產穩健的增值,而不再只是南柯一夢般的紙上富貴一場...


在前三期專欄進行中,全世界金融市場正因為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而哀鴻遍野。不只是事件原發地的美國本土,包括歐洲與亞洲等地的股市,也都應聲倒地,慘跌連連。

根據估計,光是第一週全球股市的下跌,就讓至少2.1兆美元的財富,從全球股市中蒸發。就連遠離美國本土千里之外的台灣股市,經過兩個多月努力,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近萬點行情,僅在短短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內,股價指數就迅速打回到起漲點以下。


1999年,美國Edward Chancellor曾經寫過一本《貪婪時代(Devil Take the Hindmost—A History of Financial Specdulation)》的書。書中從西方最古老的金融投機開始談起,歷數二十世紀以來,幾起重大的「投機列傳」。


最後,作者更以「誤盡蒼生的經濟學家」為題,修理了一些打著市場自由經濟的旗號,但卻放任投機之風四處增長的學者,並提醒世人: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危險性。


作者在書中不僅一次地指出,原本是因「管理風險」而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,已經漸漸地失去它原來的方向與本質。其使用者的目的已經變成「投機」,而非原先單純的「保險(轉移風險)」功能。


回過頭來看看這次惹禍的美國次級房貸問題,源頭發生在美國,倒霉的卻不單是信用過度擴張的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投資公司而已。包括美國與法國在內的大型基金公司,都因為骨牌效應的波及,而暫停旗下的基金贖回。


各國央行眼見局勢危險,紛紛出手提供資金幫助金融機構度過困境。儘管能暫解一時之急,卻沒有專家敢打包票風爆已然安全度過。全球股市隨時都有可能,面臨再一次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的侵襲。


為什麼單純一個房屋貸款問題,卻鬧得讓全球金融市場都雞犬不寧?追根究底還是一連串人的「貪婪」在作祟。理由很簡單,金融機構要不要借錢給那些信用狀況差的人,會根據這些人呆帳發生的可能,向借款人收取較高的利息(風險溢酬)。


但是在「唯利是圖」的前提下,金融機構寧可冒高風險,也要讓財務報表的數字好看(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—專業經理人能向股東有所交待)。只是,不管金融機構利息收得有多高(事實上也不可能太高,因為這些借款人的信用本來就比較差,太高了就沒有市場競爭力),只要不還款的人一多,資產再雄厚的金融機構一樣會面臨流動性風險。


於是,點子多,腦筋動得快的財務工程專家,就替這些金融機構想好了一個三全其美的解套方法,那就是:由大型銀行從房貸公司買進次級房貸,轉賣給華爾街的一些大型券商。


券商大批買進次級房貸等房貸後,再發售以房貸作擔保的不動產抵押擔保證券(Mortgage-based Securities,MBS);或是再包裝MBS以及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,設計出各種抵押債務債券(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,CDO);某些CDO再組合成另一種CDO,成為以CDO擔保的CDO…。


為什麼財務工程人員(衍生性金融商品發行機構)要設計出這樣複雜的商品,而金融機構與許多投資人(機構)都會買單?因為「獲利可以很可觀」嘛!外表看起來,金融機構願意付投資人高一點的利息,以便順利將風險移轉給投資人;而投資人願意以較高的風險,換取更高的投資報酬。


只不過其背後的事實卻是:這些金融機構一方面將風險層層轉嫁,另一方面也從中獲得發行利益(手續費或價差)。至於接手的投資人,多半搞不清楚自己投資了些什麼東西,滿腦子只想到金融機構研究報告或銷售人員所說的「高獲利」。


但實際上,以上「美好金三角」的維持前提必須是:絕大多數借款人還款正常,一旦多數借款人選擇不繼續付息。就算金融機構保有房子,當流動性發生問題時,就只有倒閉、關門一途。然後,就是一連串骨牌效應的開始,一如這一陣子的全球金融市場風暴。


過去,當市場一片大好,多數投資人「賺飽飽」之際,從沒有人想過它的風險會如此之高,影響層面是如此之大,就怕自己沒有早點進場,多賺它一些利潤。

彼時,什麼分散風險、穩當收益,安全至上的至理名言,通通被投資人拋在腦後,有的只是希望自己在短期間內,能夠讓財富快速翻上幾倍的美夢。但是,不論夢境做得有多麼美好,夢醒時分總是殘酷而現實的。


這一次次「投機列傳」給全球投資人所帶來的啟示之一是:位在地球村之內的各個金融市場的連動,將是息息相關而不可分的。任何一個市場或個人,都不可能在危機中置身事外。也因為這樣,投資人不可能完全將所有家當,都押在某個市場或商品之上。


事實上,擁有無數財務工程專才的金融機構,不但自己也會踩到衍生性金融商品的「地雷」,更常常扮演讓投資人踩地雷的角色。為了讓客戶掏錢投資,金融機構最大的本領,向來就是將商品包裝得完美無比,讓投資人不知不覺中掉入衍生性金融商品「高獲利,低風險」的陷阱之中。


對投資人來說,這些金融機構的作為,無關其招牌的大小、仁義道德或社會責任。說穿了,一切的一切終究都是為了賺錢。所以,啟示之二便是:投資人也不必因為是大型基金機構發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,就天真地以為它安穩無比,甚至童叟無欺。


因為它的存在,完全是從金融機構「自利(不論是保險或投機)」的角度出發,而不是從個別投資人的角度出發。更重要的是,在行銷包裝的巧手之下,許多對自己所買商品不加聞問的投資人,都是在出事之後,才知道自己的投資內容,居然也包括了這些風險極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。


至於啟示三則是:自古以來,有關投資的教訓永遠不缺,最缺乏的卻是每位投資人對貪婪的克制能力。只不過,當貪婪是人們與生俱來,永遠無法改變的本性之際,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,可以解救成千上萬投資人,免於虧損之一萬嗎?


方法是有的,那就是做好「核心與非核心資產配置」的工作。因為事實上,這些高收益商品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,也並非完全碰不得的洪水猛獸,因為筆者相信「水能覆舟,卻也能載舟」的說法,商品沒有特別好壞之別,完全端看投資人是怎麼使用它。


而當投資人都能了解所買商品的內容,精明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,並且做好正確的資產配置動作(不但投資範圍要擴及不同地區、產業,也要做到股、債或其他商品的分配。不是說全投資在全球高收益債,就表示已經做到了「資產配置」了)時,才能夠讓自己的資產穩健的增值,而不再是南柯一夢的紙上富貴一場。